翻开历史书籍,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过去的两千年间,中国的大一统王朝都城经历了从东西向的西安、洛阳和开封,转变为南北向的北京和南京。前一组都城主导了历史的大部分时期,而后者则在较短的时期内占据了重要地位。
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历史上某些时期同时存在两个均适合作为都城的地点,导致难以选择,首都的迁移频繁且反复。例如,西汉时期定都于长安,到了东汉则迁至洛阳。而到隋唐时期,长安再次成为都城,然而武则天主政期间,他又将洛阳定为神都,长期在洛阳办公,使其实际上成为当时的都城。再以北宋为例,在以开封作为都城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召集朝臣探讨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而在元代和明初,北京和南京之间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元朝选定北京为都城,明初时又将都城设在南京,后来的明成祖朱棣重新将都城迁回北京。这一现象的反复变化背后,究竟隐含着怎样深刻的原因呢?
那么,选择都城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呢?首先是地理位置在国家范围内的相对中心性,其次,建都地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条件也至关重要。
展开剩余66%首先,讨论地理位置。依据常规判断,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其位置应当位于国家的几何中心,以便于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吕氏春秋·慎势》中提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翻看当今地图,所谓的“天下之中”并不是以西安或洛阳为中心,但在周、汉、唐时期,洛阳则被视为这一区域的核心。正如史学家司马迁所言:“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三河的交汇处缩小至单一中心,即为洛阳,那时,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
然而,汉唐时期并非洛阳始终作为都城,长安在很多历史时段内更为重要,原因则是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对东部山东地区构成了明显的控制优势。汉唐王朝面临着来自西北的强大敌人,如匈奴和犬戎,将都城设置在西北地区显然有助于防御。此外,长安凭借其地理环境具有四面高地的守御优势,而洛阳则缺乏这样的地形条件。
进入封建社会后期,为什么都城频繁更替于北京和南京之间?五代十国之后,中原王朝面临的新敌人来自东北,契丹和满清的崛起为北京的建都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随着东北和蒙古地区并入中原王朝,“天下之中”有了全新的理解,北京南下则成为了控制整个中原的战略高地,并能够有效抵御边疆民族的威胁。往北可以通过燕山山地的各种通道进入蒙古草原,向东北则能沿渤海岸线进入松辽平原,而向南经由太行山山麓的通道则直通中原核心区域。
至于南京之所以被定为都城,原因在于江淮地区自隋唐以来就成为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后期更是经济繁荣,握住南京则能将江淮的财赋囊括入怀,从而在争夺政权时可进可退,支持地方割据政权的需求。此外,南京的地理位置也是天险,有助于防守。
那么,你认为数千年来我国都城从东西格局变为南北往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发布于:天津市飞乐乐配资,炒股配资基础知识,超昇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