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场核心观点:
本次美联储25bp降息已完全被市场消化,整体影响中性,真正关键仍在后续数据。
鲍威尔在关税与政治压力下被迫“观望”,通胀始终未能如预期上行,显示联储处境被动。
就业走弱更多源于AI对低端岗位的替代,而非单纯利率压力,高利率影响主要集中在建筑、地产等敏感行业。
关税效应滞后释放,三季度库存消化完毕后,四季度通胀或明显反弹,滞胀风险升温。
“软着陆”更多是一种愿景,在债务周期下行与关税冲击背景下,美国经济阶段性风险难以避免。
随着通胀抬头,市场过度交易“持续宽松”的逻辑可能被修正,小盘股、工业金属等板块面临调整风险。
点阵图虽显分歧,但本次FOMC决议出奇一致,显示联储暂时仍以“经济优先”而非政治博弈为导向。
美股短期仍有AI龙头支撑,但若经济失速迹象加剧,结构性分化将进一步扩大。
Q1:美联储这次降息25个基点,对普通投资者和市场来说,是利好落地还是隐忧更大?林彦:这次降息既不是利好,也不是隐忧。25个基点的决策在两三周前已完全被市场消化。最初市场对25还是50存在分歧,但从两个月前非农数据下修开始,25个基点的概率就超过80%,分歧消失。
所以这次降息没有特别的利好或利空,市场反应中性。会后点阵图和SEP报告为未来两次会议留下悬念,但整体延续了宽松逻辑。
25个基点算是对就业下滑的合理回应,也没有政治化色彩。总体是一场比较中性的会议。
Q2:这次降息给人的感觉有点“被动”。是不是因为经济和就业走弱,美联储才被迫下调利率?林彦:鲍威尔前期其实更偏鹰。他去年9月一上来就降50个基点,超出市场预期。之后又两次各降25个基点,然后从去年12月至今年9月都暂停。
关键原因是特朗普的关税。加税会推高物价,美联储当时选择观望,想看通胀是否上来。但通胀一直没动,在2.4-3%区间徘徊,证明鲍威尔的等待似乎是错的。
同时特朗普不断施压要求降息,使得鲍威尔在独立性和政治压力之间很被动。市场关注的不只是数据,而是美联储会不会因此丧失独立性。这就是为什么鲍威尔表现得有点“别扭”的主要原因。
Q3:您团队的报告提到,“降息不是问题的结束,而是开始”。现在就业市场确实在放缓,这次降息能否有效避免美国经济失速,还是已经有些滞后了?林彦:就业确实在走弱,但问题并不完全是高利率,而是结构性。初级岗位减少明显,而高级岗位影响不大。更多裁员来自企业用AI替代人工成本,而非利率过高。
利率敏感型行业(建筑、汽车、房产中介)会因降息释放需求,就业可能改善一些。但AI替代趋势还会带来长期压力。
失业率没明显上升,是因为劳动力供给也在下降(移民减少、人口结构变化),分母变小掩盖了部分问题。
总体来看,降息对短期就业有帮助,但结构性弱势仍在。未来要看AI是否进一步替代人工,以及利率敏感行业需求能否释放。
Q4:通胀方面,关税、供应链、劳动力成本等压力都还在。未来会不会出现滞胀?通胀压力主要会在哪些方面反弹?林彦:我对通胀风险的判断比市场更坚定。多数分析师认为关税影响有限,但我认为只是被延后,并未消失。
美国进口企业通过囤货、保税区操作延缓了冲击。但8月开始关税收入已明显上升,9月数据大概率更高。库存清理后,真正带关税的货物才进入市场。预计9–12月通胀会环比抬头,可能冲到3.5%以上。
虽然关税被称为一次性冲击,但物价一旦涨上去,就停在更高的水平,消费者的实际负担是真实存在的。未来两个月市场提前交易“软着陆”和继续宽松,但存在反复和修正风险。
Q5:基于这些通胀风险,您是否对美联储“软着陆”的概率仍存疑?四季度美国经济是不是仍有较大风险?林彦:所谓“软着陆”,其实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任何经济都想要,但实现起来很难。因为一旦你用政策去“保软着陆”,就会改变市场预期,进而改变杠杆、经营和信用行为,结果反而增加了难度。经济学家Goodhart有一个著名定律:当一个指标成为政府的政策目标时,它就失去了原本的经济含义。因为为了达到目标,政府会人为倾斜,这些结果往往并非市场内生逻辑。
所以怎么定义“软着陆”,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在债务周期下行阶段,又遇到关税,我觉得风险是绕不开的。
Q6:降息落地后,市场主线是否会改变?林彦:如果四季度通胀真的像预期那样抬头,市场交易逻辑一定会调整。
首先,过度定价的品种容易被纠偏:比如利率期货、小盘股(罗素2000)、铜等金融属性较强的大宗商品。这些都可能在数据反转时面临波动。
相对来说,产业周期明确的资产更值得关注:比如美元、黄金、AI。黄金逻辑最简单,美国经济只要别太好就行,“着陆”就行,不着陆不行。加上中美差距缩小、央行储备需求,它仍是重要配置手段。
美元则要看数据和政治因素:比如特朗普的150个基点降息预期、可能对美联储施压甚至人事调整,这些都可能让市场重新定价联储独立性。再考虑到美债发行压力——现在利率在4%以上,明显比存量债成本更高——财政能否顺畅发债,也制约美元走势。
至于AI,逻辑还是产业研究范畴,宏观只能看它的盈利兑现情况,这超出了宏观的优势领域。
Q7:点阵图显示分歧很大,意味着什么?林彦:虽然点阵图分歧大,但这次FOMC反而表现得出奇团结。9月决议里只有一张反对票,就是那个主张降息150个基点的人。除了他,其他人都保持了基本一致。
这说明点阵图虽然分散,但真正决策时,委员们还是以数据为导向,不是政治化的结果。鲍威尔的表态也很直接:“你给我什么样的数据,我就做什么样的安排。” 这就是预防式降息,是对就业数据走弱的尊重。后续还降不降,要看数据怎么走。
Q8:四季度美股会继续上行还是面临调整风险?林彦:美股得分开看。道琼斯整体一般,但Mega Seven表现突出,带动了全球风险偏好,AI叙事也在强化。
短期AI行情能否延续,要看盈利能不能兑现。但从自由现金流的角度,我比较谨慎。比如Meta、谷歌、微软三家,资本开支已经到4000亿美元,加上每年回购和分红2000亿,总支出超过5000亿,但经营性现金流只有3000亿出头,存在2000亿左右的缺口。这样的缺口市场如何定价?这是大问题。
所以如果四季度通胀抬头、降息停滞,美股调整的概率大于继续上行。当然,如果有新技术催化,EPS被上修,空间还是会重新打开。但从常识看,我对继续大幅上行持谨慎态度。
Q9:黄金是否仍有机会冲击新高?林彦:我一直是黄金的坚定多头。黄金不该有“固定点位”,如果要用货币来定价,它的历史高点其实应该按当年M2和收入水平来折算。比如1980年900美元/盎司,当时的经济体量只有现在的1/20,折算后黄金的合理价格可能在1.8万美元。
所以从长期看,黄金距离真正的历史高点还很远。
我在2023年预期2500美元,2024年上修到2800,2025年我坚信能到3500甚至更高。美元弱势、全球债务压力、地缘政治,这些支撑逻辑短期内都没解法。
交易上黄金定价相对克制,不像铜那样斜率放大,所以走势更平稳。两年维度看,我敢说一定能突破4000美元。
Q10:您对黄金的价格锚点是否已经从3500美元进一步上移?林彦:我并不是在设定锚点,而是希望大家心里有个预期。分析师的宿命就是目标价要随行情上调,不可能明明看好却给个低目标。所以我的3500美元,其实是给大家一个心理锚,帮助理解长期趋势,而不是精确预测。
Q11:如果给四季度全球大类资产排个序——股票、债券、大宗、黄金、外汇——您会怎么排序?哪些资产更可能跑赢,哪些风险更大?林彦:资产很难放在同一逻辑里比较,但如果只看弱美元+曲折降息这个主线,我的排序是:
第一梯队:港股和黄金。胜率高,赔率也不算差。A股紧随其后。
第二梯队:外汇方面,欧元弹性大于人民币,再大于日元。商品里,油和铜偏震荡,比较中性。
第三梯队:美股略显昂贵,风险高于机会。
第四梯队:债券。美债长端现在有止盈迹象,未来两个月可能下跌。国内债也进入年底“结账”阶段,部分资金会流向权益资产,债券表现相对弱。
以上精彩内容来自【见闻大师课·年度会员】权益中的直播专栏「大咖会客厅」
了解更多大师课会员权益,请点击此处或下图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飞乐乐配资,炒股配资基础知识,超昇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