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博物院(馆)开展,四省共计展出1000余件革命文物,生动再现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从创建到胜利的伟大历程。
\n8月5日,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探访河北博物院,深入了解革命文物背后的抗战故事。
\n马本斋和母亲用过的子弹袋、拐杖等物品。 上游新闻记者 崔涛 摄
\n拐杖、子弹袋背后的母子英雄
\n“这是马本斋队长用过的子弹袋、背包、护身棍、砚台和印章。你看到那根拐杖了吗?那是马本斋母亲白文冠用过的。”在展厅内,讲解员讲述着马本斋和母亲白文冠的故事。
\n马本斋,1902年出生于河北献县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华北,马本斋誓以热血卫中华,组织青壮年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1938年1月,马本斋组建回民抗日义勇队。1938年3月,他率队前往冀中抗日根据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河北游击军,编为回民教导队,后与另一支回民抗日武装合编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1938年10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n1939年7月,马本斋任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7万余人。他们炸桥梁、破公路、打伏击,采用“推磨战术”“牛刀子钻心战术”,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边区屡建战功。
\n在众多经典战役中,1940年的康庄伏击战尤为著名。康庄伏击战采用“引蛇出洞围点打援”战术全歼敌人,自己无一伤亡,被列入抗日军政大学的教学案例。
\n1941年,为逼降马本斋,日军抓走他的母亲白文冠,对她威逼利诱、百般折磨,强迫她给儿子写劝降书。马母大义凛然,严词拒绝,绝食七日,壮烈牺牲。母亲的壮烈牺牲,让马本斋悲痛万分,他含泪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的誓言,继续带领回民支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n因长期转战,马本斋积劳成疾,1944年2月7日,马本斋不幸病逝,终年42岁。
\n一本歌曲集手抄本里的家国故事
\n“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在展厅内一本歌曲集手抄本(文物照片)前,讲解员高声朗诵《松花江上》,令参观者纷纷驻足,倾听这首歌曲诞生背后的故事。
\n张寒晖歌曲集手抄本(文物照片)。上游新闻记者 崔涛 摄
\n这首《松花江上》寄托着思乡的离愁和山河破碎的愤懑,然而,这首歌并非诞生在白山黑水间,它的作者也从未见过松花江。
\n据讲解员介绍,歌曲《松花江上》的作者张寒晖是河北定州人,从小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1922年考入北平人民艺术剧院专科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n张寒晖多才多艺,拉二胡、编剧本、演话剧,用文艺宣传革命主张。1936年夏,张寒晖受组织派遣,到陕西西安应聘做教师,实际上主要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在西安,张寒晖目睹了流亡至此的东北同胞,他们携家带口露宿街头。张寒晖到西安北城门外走访东北难民,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n一本东北军出版的杂志封面上的几行字激发了张寒晖的创作灵感:“我们何时能返回那美丽的田园?何时能安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亲爱的父老兄妹于水火之中。”
\n张寒晖决定写一首歌,唱出东北同胞的心声。因为身边没有乐器,张寒晖就敲着桌子打节拍,反复琢磨哼唱。他借用老家河北定州的秧歌“哭坟”的元素,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松花江上》。
\n1945年,历经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张寒晖很想了却一桩由来已久的心愿,去东北看看松花江。然而1946年3月11日,他积劳成疾病逝于延安,年仅44岁,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n参观者观看展览。 上游新闻记者 崔涛 摄
\n河北作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保存了大量带有烽火记忆的革命文物。为了进一步活化利用革命文物资源,本次展览精选了河北博物院收藏的革命文物320余件/套,百分之九十为建院以来首次展出,其中珍贵文物233件/套。
\n上游新闻记者 崔涛
\n\n飞乐乐配资,炒股配资基础知识,超昇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